(作者:樓耀福)
從崳山島上岸,我們直奔點頭鎮。葉芳養的茶廠就在那里。一路上,他說關于點頭鎮的典故,一直追溯到幾百年前,宋徽宗曾點頭稱贊過那里的白茶。是真是假,無從查考。然而點頭鎮所產茶葉久負盛名,是茶樹良種福鼎大白茶、福鼎大毫茶的故里卻是不爭的事實。
如今的點頭鎮有茶園三萬多畝,沿途舉目茶綠,正在晾曬剛摘的白牡丹,用竹匾一排排懸空擺成45度,頗為壯觀,彌漫著極為清爽的茶香。白茶自采摘起,葉芽從不落地,到此時此地我才算真正見識了。葉芳養說:“做白毫銀針才是真正的精細、考究,嫩芽一枚枚排在匾上晾曬的,互相不重疊,甚至連茶芽擺放的朝向、正反都一致。”我聽了大為驚訝,那是怎樣的功夫呵!他說,由于茶芽過于嬌嫩,太陽下會曬焦烤枯,他們還常常在月光下晾曬。
初春,晴夜,月朗,茶香,那簡直在做詩。
白茶制作的不一般,茶味自然也不一般。我們隨葉芳養上樓,那是間會客室,墻上掛滿林林總總的獎狀。葉芳養取出六七款好茶,今年3月3日和3月16日采摘的白毫銀針,月剛采4制的白牡丹,2008年老壽眉,2012年用白毫銀針制作的紅茶“同心紅”,被稱作“九五之尊”的1995年的老白茶……
第一道喝3月3日初采的白毫銀針,那茶芽實在太嫩,白茸緊裹如雪里藏針。90℃的水沖泡后,茶湯白中微青,輕啜一口初覺清淡,接著有甘甜味。第二道是3月16日采的茶,形、色、味與3月3日的相仿,只是稍濃,但入口甘甜仍不變。之后的福鼎老白茶,感覺與新芽迥然不同,沸水沖泡后,茶湯呈金黃色,光照過來,一片透亮,如油一般。最早的一泡,啜之稍有藥味,以后卻醇香濃釅,回味不盡。茶泡得也好,尤其是那“九五之尊”,三盅入腹,背上額上手心竟沁出汗來。白茶傳統工藝將芽葉晾曬至干,為的是不破壞酶的活性,讓它成為可以陳化卻仍“活著”的茶。這轉化雖緩慢,但老茶色深、湯厚、滋味卻極醇厚,茶氣中含藥香、米香,口感十分舒服。只是存世的陳年高等級白茶現已罕見,這“九五之尊”雖說距今才二十來年,也算是難得的一款了。葉芳養還有款1991年的老白茶,是因為當年賣不掉,五六元一斤都無人要,所剩幾十斤放在倉庫里,一放二十多年,老白茶走俏,今年將它壓成餅,人皆寶之。那款“九五之尊”茶餅如今市價也逾萬元呢。至于1991年的老壽眉,葉芳養還舍不得賣。
此生與茶結緣的葉芳養并不滿足于用傳統工藝做好茶,還喜歡做出新名堂。有款“外婆茶”,是葉芳養記憶深處的茶,小時候玩;貋,汗流滿面,爬上木凳,挪來提梁壺,候著小嘴就咕嘟咕嘟喝上大半壺,那是外婆煮后涼的茶。幾十年過去了,那種涼爽他忘不了。憑著這種感覺,他研制了這款茶。那天我們剛下火車,在他公司喝的正是“外婆茶”,解渴,更消除路途勞頓。
喝著各式的茶,我夸贊不已。憨厚的葉芳養這時開始往袋里裝茶,各種都有,說是要送我。我連說使不得,我說我要買茶。我一口氣買了好幾款。
當天晚上用餐,葉芳養請來福鼎市文聯主席作陪,說到3月3日和3月16日采制的白毫銀絲:“一共才百來斤,葉芳養一般不賣,賣給你們說明你們面子大,有口福。”說這話,她有幾分酸呢。她說:前幾天我想請一位老領“導喝茶,那老領導說,要喝就到葉芳養那里喝。”她很為葉芳養做的茶自豪。
|